
唐懿宗咸通元年(公元860年),年近四十的令狐滈终于踏上了进士科铨选的考场。尽管这场关键的考试拖延了整整十八年,但最终结果令人满意,令狐滈顺利通过考核,成为当年三十名登第进士之一,正式进入仕途。
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铨选考试。唐朝的科举制度颇为特殊,考取进士并不代表能够直接任职,还须经历一场由用人部门主持的选拔考试,这便是所谓的铨选考试。铨选的难度丝毫不逊色于进士考试本身。以大才子韩愈为例,他花费八年时间,经历四次才最终通过铨选,才得以为官。
令狐滈的情况与韩愈略有不同。他早在会昌二年(842年)就已考取进士,但此后整整十八年一直受到打压,未被允许参加铨选。科举入仕是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,剥夺其考试资格无异于断送前程。谁敢如此公然挑战大唐的人才选拔制度?而且,令狐滈的身份背景非同一般,令人望而生畏。
令狐家族虽然只是唐朝的地方豪族,但到了中晚唐时期风头甚劲。令狐滈的祖父令狐楚和父亲令狐綯先后担任宰相,使令狐家族一时间显赫一时。如此显赫的家族,谁敢轻易打压令狐滈?答案竟是其父——“老令狐”令狐綯本人。
展开剩余86%令狐綯深受唐宣宗信赖,任宰相整整十年,但声誉并不理想。他能力有限,依赖拍马屁维持官位,却在结党营私方面颇有手腕。民间曾流传一个故事:唐宣宗与令狐綯谈及诗词,表达对《菩萨蛮》的喜爱。令狐綯灵机一动,觉得这是讨好皇帝的好机会。
原来,令狐滈的好友正是著名词人温庭筠。当时温庭筠多次科举失利,经常与令狐滈一起研究“花间词”,同时还期盼借助令狐綯的关系获得推荐。于是令狐綯请温庭筠代笔,写了几首《菩萨蛮》呈给皇帝,并叮嘱小温务必保密。然而温庭筠酒后失言,泄露了秘密,从此他的仕途便被彻底阻断。
令狐綯在平定庞勋起义时更成了笑柄。他因判断失误,将庞勋安置于徐州,结果叛军由两千人猛增至六七万。庞勋濒临覆灭时,令狐綯又轻易被叛军骗取徐州,导致五千唐军士兵惨遭活烹。这样一个无能的宰相,却在权力与敛财上表现得极为高明。
左拾遗刘蜕和起居郎张云随后揭发,称令狐家族每天公然收受巨额贿赂,但具体数额无人能清,因为送礼者络绎不绝,难以统计。为求官路顺畅,不少人甚至丧失骨气,改姓“令狐”,以讨好令狐綯,与崔氏、卢氏等豪门争宠。
由于老令狐能力有限,小令狐必须担当中坚力量。于是令狐滈如同明朝“小阁老”严世蕃一般,扮演着台前角色,老令狐则躲于幕后,父子配合默契。民间因此给令狐滈取了一个响亮的外号——“白衣宰相”。
然而,问题来了,既然父子关系密切,老令狐为何要压制儿子?对此,令狐綯在被罢相时曾向唐懿宗解释:儿子令狐滈自幼聪慧,曾得名师指点,会昌二年即考取进士。最初未通过铨选,后来因避嫌,自己任宰相期间便取消了他的应举资格。如今年事已高,令狐滈也步入中年,觉得亏欠儿子,请皇帝恢复他的应试资格。
听来令人错愕,一位被称作“奸相”的人物竟为公平牺牲了儿子的仕途,这在数千年历史中极为罕见。
然而事情反常,必有蹊跷。谏议大夫崔瑄弹劾称:令狐綯罢相是在十二月,而批准令狐滈应举则在十月,明显是令狐綯利用权势为儿子谋私。换言之,老令狐先动手做了坏事,事后才请求皇帝批准。此事若为真,任何皇帝都会愤怒难平。但奇怪的是,唐懿宗对崔瑄的弹劾置若罔闻。
崔瑄未得回应,左拾遗刘蜕再发难,称令狐滈根本无应试资格,是“无解进士”,即靠“拔解”——通过官府“走后门”取得考试资格。因这指控,令狐滈又被戏称为“无解进士”。
不过,刘蜕说法站不住脚。科举非小测试,考生身份、成绩均有官方档案,虽能伪造成绩,但过程几乎不可能造假。而且“拔解”本是选拔程序,非违规,也不算丢人。若有不法,刘蜕应指明具体违法点。且令狐滈考中进士时,令狐綯仅为湖州刺史,无足够权力干预。
崔瑄仍不甘心,第三次弹劾指出本次考试三十名进士多为名士子弟,无真才实学,暗示令狐綯任宰相时的选拔结果皆由令狐滈操控,打造小圈子。若令狐綯刚卸任,令狐滈即应试,是利益交换。
此言影射主考官裴坦,因裴坦晋升得益于令狐綽。但唐懿宗依然未正面回应,理由是不能凭恩惠断定裴坦有假公济私。史书称裴坦因儿媳嫁妆过丰而愤怒,砸掉嫁妆,自守家风。此等“不近人情”的倔老头,非崔瑄随便诋毁得了。
种种证据显示,老令狐在令狐滈铨选资格问题上无欺瞒。考试通过后,令狐滈被任为长安县尉、集贤院校校理。正当这场风波将结束时,刘蜕如着魔般再次发起攻击。
这回,刘蜕联手张云弹劾父子两条罪状:一是收受李琢贿赂,任其为安南都护府都督,导致交州失守;二是谋划拥立夔王李滋为太子,破坏皇位继承规则。此弹劾狠毒险恶,关系重大。
第一条将国土失守罪责扣给令狐父子,若成立,将成千古罪人,但显然交州失守与李琢任命并无必然因果。第二条更为荒诞,立李滋太子真心策划者非令狐綯,而是唐宣宗。令狐綯能力不足,面对多疑的皇帝,根本不敢妄动心思。
刘蜕明显借李滋事件激怒唐懿宗,转而诋毁令狐父子,意在铲除对手。
说起刘蜕,这人也不简单。长沙人,号称“彭城公”,应是刘邦弟弟刘交后裔,迁至荆南。荆南文化落后,自科举开设以来未出过进士,刘蜕于大中四年中进士,称为“破天荒”之人。
江南道节度使崔铉赠70万钱给刘蜕,被其拒绝,然他却因在科举中收贿一名明经科生10万钱,被令狐綯查获而降职,显示其品行并不纯正。
唐懿宗终于厌倦纠纷,下令将刘蜕与张云双双贬出朝廷,强行终结这场口水战。令狐滈并无严世蕃那般的霸气,面对接连不断的弹劾,只得上书请求调任。唐懿宗亦未强留,将其调为詹事府司直,从此令狐滈淡出史册。
综观全局,令狐父子能力平平,之所以曾经声名显赫,多靠令狐楚的余荫。他们或许也涉贿赂等不正之事,但绝无权倾一时,更无逼迫考生改姓的能力。某些时刻,令狐綯还颇为收敛自律,包括不让儿子参加铨选。
那么,为何刘蜕等人死咬令狐父子?绝非单纯私怨。以刘蜕身份,他无权与令狐綯纠缠私怨,真正原因唯有一条:这乃“牛李党争”的延续。
唐宣宗即位,贬黜李德裕,牛僧孺、李宗闵等“牛李党争”骨干或死或贬,似一时代终结,实则新一轮斗争开始。令狐楚是李吉甫(李德裕之父)死敌,牛党的核心人物。唐宣宗一面贬李德裕,一面提拔令狐綯,这并非能力对比,而是政治清洗的信号。
李德裕创立的“会昌中兴”影响深远,备受士族敬仰,遭遇不公引发广泛同情。怨气难向皇帝发泄,令狐綯自然而然成了替罪羊。尤其唐宣宗被后世视为“小太宗”,某些黑暗事务总需有人背锅,您说是不是?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