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以下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,保持原意,适当增加细节描述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最近我重温了电影《建国大业》,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细节。
影片中,在淮海战役结束后,蒋介石送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,随后和他的儿子蒋经国席地而坐,两人展开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。
蒋介石对长江防线的前景非常不乐观,坚决决定退守台湾,而且还想让蒋经国一同随行。当时,蒋经国提出了一个疑问:“您觉得李宗仁提出的和谈建议,中共会答应吗?”
蒋介石摇了摇头,语气中满是无奈:“打仗打不过,谈判桌上的和谈结果也不会有好转。李宗仁和白崇禧自以为能和中共划江而治,(摇头叹气)他们根本不了解毛泽东的决心和智慧。”
展开剩余85%蒋经国继续问:“那毛泽东就一定不会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吗?”
蒋介石反问道:“换做是你,你会接受吗?”
蒋经国沉吟片刻,回答:“这得看美国和苏联的态度……还有其他因素……”
蒋介石冷笑了一声,打断了他:“没那么复杂,谁的态度都不用看。南北朝的局面过去能出现,但绝对不会出现在今天。谁敢扛这个千古罪名?我没那个胆量。”
这段对话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,即1949年1月,当时平津战役尚未结束,蒋介石也尚未宣布辞职,但从电影中表现的态势来看,他的退意已然初显。
当时的局势下,李宗仁作为副总统,已经准备好接替蒋介石,并且主张通过和谈解决问题,得到了国民党内部分势力的支持。
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蒋经国那句:“毛泽东一定不会接受南北分治的局面吗?”而他的回答是:“那得看美苏的态度……”
虽然这段对话在电影里有杜撰成分,但其思想根源是有据可查的。
据1979年1月2日《人民日报》刊载的王方名文章《要实事求是,独立思考——回忆毛主席1957年的一次谈话》记载,毛主席曾说过:“直到1949年,我们即将渡过长江的时候,还有人劝阻,说千万不能过江,过江了会引起美国出兵,中国可能会陷入南北朝的局面。我没有听他的,我们过了长江,美国果然没有出兵,中国也没有出现南北朝。如果我们听从了他的劝告,中国真的可能陷入南北朝局面。”
毛主席这番话无疑暗示,在我军渡江之前,有人明确反对,担心此举会激怒美国干涉。事实上,这种说法毛主席并非首次提及,从1949年起,在不同场合的私下谈话中都曾流露类似观点。虽然毛未直接点名,但通过其他领导人回忆可以确认当时的态度。
1955年,周恩来在送驻苏联大使刘晓及其夫人时提到:“渡江前夕,苏联高层代表米高扬从莫斯科来到西柏坡,听取我方意见。当时形势非常好,我们准备南下过长江,解放全国。苏联对此持保留态度,要求我们停止内战,实则想搞南北朝,分裂中国,搞两个中国。”
据说周恩来说这番话时,特别叮嘱刘晓不要用笔记下,只能记在脑中。
这表明,1949年1月,三大战役基本结束、国民党政权走向穷途末路时,苏联方面曾劝说中共不要过长江,而是同国民党展开和谈,成立联合政府。
从多方资料看,苏联虽然没有公开介入中国内战,却私下多次表达这种“维持现状”的观点。
早在1948年12月1日,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提交的报告中,就提到苏联大使罗申对中国内战的态度。司徒雷登强调这属于“未经证实的报告”——报告指出“(中国内战)可能会停战或恢复和谈,国民党控制长江以南,共产党控制长江以北,美国则承认苏联在满洲的特权。”
司徒雷登后来探听苏联态度时,张治中透露:“中共决心继续战斗,不是因为苏联支持。苏联劝告他们沿长江止步,中共没听,决定继续南下。”
通过1948年底至1949年4月渡江战役前的局势分析可知,国民党虽然穷途末路,但仍愿意有限度地谈判,更有意借机争取时间整军,阻止解放军渡江,实现“划江而治”,即两府并存。
中共当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。且当时战场形势对我军极为有利,从后来谈判文件《国内和平协定》内容看,所有条款都围绕中共利益制定,其中惩办战犯一条就让国民党无法接受。
美苏两大阵营自然不会放任中共和国民党冲突不管,因为这关系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。实际上,除中国外,亚洲和欧洲也处于美苏势力划分中,例如朝鲜半岛三八线的划定。
1949年前后,美国显然希望国共双方谈判,实则希望借此保住国民党政权,维护其远东利益。
苏联则不同,他们希望中国维持南北对峙的现状,借机牵制美国,把注意力集中在亚洲,从而腾出手来专注欧洲局势。
1949年元旦,蒋介石宣布辞职,并向美苏英法四国表示愿意接受恢复和平的建议。几天后,斯大林即致电毛泽东,支持国民党提出的和谈意愿:“如果共产党拒绝调停,会让人觉得中共是好战分子。”
当时苏联立场与美国不谋而合。斯大林致电西柏坡前,美国也暗示毛泽东,可以在不处置43名战犯的前提下考虑和谈。
1949年1月至4月间,斯大林多次向毛主席发出类似信函,还派米高扬于1月访问西柏坡,向毛施加压力。
毛主席自然不会同意,因为他早已洞察蒋介石和美国的真实意图,知道他们想通过和谈争取整军时间,再反攻解放军。
但中共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,还是接受了和谈,且是在美苏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。
最终,国民党拒绝签署《国内和平协定》,无奈之下,1949年4月20日,百万解放军大军浩浩荡荡渡江。
有趣的是,渡江战役前夕,斯大林仍致信毛泽东,忧虑地表示:“美英法可能采取从经济封锁到武力干涉的措施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后,英美军队登陆后方的可能性大增,不要急于南下。”
可事实与斯大林预测完全相反。
斯大林建议解放军不要过江,主要因他对我军实力缺乏信心。
虽到1949年,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实力对比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斯大林仍保持固有偏见,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后,这种看法才逐渐改变。
斯大林认为,只要美军出动一两个师,就能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。即使苏联军力强大,也不足以抗衡美国。1948年6月28日,杜鲁门下令向英国派遣60架可携带原子弹的轰炸机,进一步令苏联担忧。
另一个原因是苏联要维护自身利益。
苏联希望中国保持1949年的局面,借此把美国注意力锁定在中国和亚洲,为自己在欧洲布局争取时间。
尽管地跨欧亚大陆,俄国历史上一直以欧洲为中心。二战后冷战加剧,北约成立,苏联必须集中力量应对欧洲威胁。
相比之下,中国内战吸引了美国大量兵力物资,使其难以顾及欧洲局势,对苏联极为有利。
从更深层次讲,苏联希望“南北分治”局面持续,既牵制美国,也保护国民党政权,以从《雅尔塔协定》中获得更多利益,同时避免因美国过度干涉导致中共瓦解(斯大林对中共实力缺乏信心)。
然而,无论美苏如何谋划,都未曾料到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实力,还有能力完成全国统一。
正如电影中蒋介石所言:“没那么复杂,谁的态度都不用看。南北朝可以存在于过去,但绝不会出现在今天。谁敢当这个千古罪人?我没有那胆量。”
---
如果你需要我帮忙调整语气或增加更具体的历史背景,也可以告诉我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